龙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 感受唐代鎏金铁芯铜龙的动态之美丨寻龙2024腾飞天宇中国龙,崛起神州大地春。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腾飞天宇的中国龙——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鎏金铁芯铜龙”新春主题展览(以下简称“展览”)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个展览巧妙地梳理了中国龙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深入挖掘了各时期龙的形象特征、应用领域和文化意蕴。
展览中,造型独特的唐代鎏金铁芯铜龙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赵丛苍教授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这件铜龙的形象与唐代铜镜等器物上的龙形象相吻合,都体现了唐代龙形艺术的特点。”
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各时期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展览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鎏金铁芯铜龙,于1975年在西安市南郊的草场坡村重见天日,是中国古代龙形器物的杰出之作。铜龙为两件,两龙的质地和造型相同,其中一件完整,另一件出土时残断为多块并有缺损,后经精心修复才得以重现生机。目前展出的这件文物正是修复后的铜龙。
赵丛苍介绍:“这件铜龙以铁为芯,外包铜质,表面鎏金,其造型生动有力,曲线流畅,富有动感。尾巴分叉伸展,具有强烈的动态美。龙首微垂,双目炯炯有神,长角后伸,须发飞扬,展现出一种威严与力量。”
铜龙整体呈“S”形,龙身柔软但有力,胸腹部壮硕,前肢肌肉尽显,两前爪紧扣地面,下腹与尾部向上翻转,两后爪随龙尾而起,好似刚刚从空中落下,凸显出铜龙身体的力量感,背鳍间的祥云更增添了铜龙的腾云驾雾之势。
鎏金铁芯铜龙的比例结构也非常协调——以龙首为分隔,其上、下的造型比例,以及以前肢为分隔,其前、后的身体比例均接近0.618的黄金分割比例。而从鎏金铁芯铜龙的身体曲线来看,铜龙颈部、腹部和尾部的弧度都能够完美贴合黄金螺旋线。这体现出古代工匠对比例关系的深刻认识和高超的审美水平。
《南齐书·舆服志》中记载:“玉辂,汉金根也……优游前,金涂倒龙”。玉辂是古代天子所乘之车,据此推测,这对铜龙极有可能是高等级车具上的装饰构件。
在赵丛苍看来:龙虽然在自然界中并无实体,但它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兽,融合了诸多动物的优美特征,如牛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等。龙的形象在历史上不断发展演变,从最初简单的形象,如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中用蚌壳摆出的龙,以及先秦时期青铜、玉等质料的龙造型,到汉代之后的成熟形态,再到唐代的完美呈现,每个阶段都有其时代特点。“唐代的龙形象既不过于繁复,又不失细腻和生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展览相关负责人也称:除了鎏金铁芯铜龙,此次展览还包括“骑龙枿枿升紫烟”“龙衔宝盖承朝日”“飞入寻常百姓家”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骑龙枿枿升紫烟”介绍了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龙由原龙发展至飞龙的过程;第二单位“龙衔宝盖承朝日”介绍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逐渐艺术化和世俗化的龙;第三单元“飞入寻常百姓家”介绍了宋元明清时期被皇权垄断的龙,以及近现代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
同时,展览还特别打造了一个“儿童友好型”展览——在内容方面,为了方便儿童观众理解展览内容,展览设置了主、辅两条展线。主线以时间为轴,侧重挖掘龙的内涵和龙的形象演变;辅线以原创IP对话的形式,辅助解读信息;在形式设计方面,为贴合儿童审美,展览大胆采用了鲜明的紫色为主色调,并合理规划展示空间,使其具有通透性和节奏感。此外,展览的展示形式丰富,多以图片、视频、互动项目等方式传递展览内容,兼具科普性与趣味性,以期能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赵丛苍也特别为广大观众送上了新年祝福:“龙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大家都崇尚龙,今年又是龙年,在陕西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祝大家龙年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