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立足新起点 开创新局面”主题系列

2024-01-24 14:20上一篇:“求国旗”活动由腾讯新闻发起用户可手动换头 |下一篇:辣汤早新闻 徐州健儿斩获金牌;徐州这里将新建

  2024年1月23日“立足新起点 开创新局面”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1月23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烟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忠介绍2023年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和2024年民政事业重点工作安排有关情况,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明浩,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培杰,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喜强回答记者提问。烟台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新闻办主任宫海涛主持新闻发布会。

  2023年,烟台市民政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和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统筹做好兜底线、惠民生、促发展各项工作,一体推进为民民政、品牌民政、活力民政、实干民政、整体民政、忠诚民政“六个民政”建设,有力提升了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水平,助力全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救助政策日益完善。会同财政、医保等部门转发《山东省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联合财政、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单位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结合实际提出具体要求,为精准规范做好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和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2023年,全市新纳入低保对象8027人、特困人员2202人。

  救助标准稳步提高。完成9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提标,其中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01元和800元,较上年度分别增长5%和7.4%,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由1.28:1缩小到1.25:1。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低保对象66503人、特困人员23785人、孤困儿童2011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2793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79615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85人次,开展临时救助4803人次,累计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14.5亿元。

  救助改革成效明显。会同人社、医保等部门探索推行社会救助集成办,实现救助资金给付、就业困难认定等7件关联事项“一网通办”和医疗救助、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贴3项保障待遇“静默认证”,大幅提升了群众办事便捷度,相关经验被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发,获评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指导区市加强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福山区和龙口市获评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莱山区“莱善助”和栖霞市“栖心助”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烟台市获评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创新实践案例、政策宣传优秀成果、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优秀项目各2个。积极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工作,为6300余名患者提供多样化康复服务3.2万余次,福山区在全省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扎实做好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规范开展助医助学等系列项目,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1个组织和3名个人获评全省关爱服务困境儿童系列十佳,1人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加强慈善帮扶与政府救助衔接,累计发放慈善款物7900余万元,受益群众127万人次。

  政策体系更加健全。配合市人大出台《烟台市养老服务条例》,编制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市、县全部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出台《烟台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办法》《烟台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分级分类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烟台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委托代理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持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

  服务供给更加优化。加强护理型床位建设,全市新增护理型床位3151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6.5%。探索开展安心居家、爱心助浴、暖心过冬、顺心助餐“四心”服务,完成独居老人智能监护设备安装5885户,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助浴服务1.37万人次,为困难老人提供暖心过冬床位1334张,累计建成市民社区食堂和助老配餐点612处、日均服务老年人3万多人次,有关做法在全省养老服务工作会议上推介,获评全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创新示范更加主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创新创优,龙口市、招远市入选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芝罘区、龙口市、黄渤海新区共3个案例入选全省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典型案例,1个机构通过国家级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评估,1个机构入选全省养老服务标准化示范点,3人分别获评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全省最美基层养老工作者、全省最美养老志愿者称号。

  招商引资更加有力。举办第七届烟台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全市达成康养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合作意向10个、合同投资33.6亿元,年内新建康养产业项目12个、累计投资7.9亿元。

  殡葬服务设施逐步升级。新建、改扩建公益性公墓127处,统筹安排1436万元补贴殡仪馆购置设备设施,新增火化炉16台、冷藏设备63台、殡仪服务车辆22辆,莱州市殡仪馆完成改扩建,海阳市新建殡仪馆投入试运营,基层殡葬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加快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联合卫健、公安部门建成“智慧殡仪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采取“统一平台+多元应用”模式,接收医疗机构和公安机关的电子死亡证明,并向相关部门推送电子火化证等材料,促进了殡葬服务转型升级。

  殡葬惠民政策全面推行。修订《烟台市基本殡葬惠民政策实施办法》,健全完善普惠性基本殡葬服务政策和节地生态奖补制度,全面实行火化、遗体本地接运等六项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全年为群众节省丧葬费用7600余万元。

  殡葬移风易俗持续深化。组织11批次公益性海葬、海葬逝者骨灰910具,开展农村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培训190余次、培训1.6万人次,组织宣传活动80余次,发放宣传单26万份、鲜花8万余只,福山区、莱山区入选全省第二批“礼安齐鲁”丧俗改革试点,烟台市9个红白理事会获评全省第二批“百佳红白理事会”。

  2024年,烟台市民政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两会”精神和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标尺,锚定“一年大变样、两年大提升、三年塑品牌”的总体目标,把2024年作为“重点突破年”,按照“一四三五五”的工作思路,突出党建统领一条主线,瞄准在全国有更大影响、全省有更多经验、全市有更好位次、全系统有更优品牌四个定位,全力推动养老服务、公益慈善事业、殡葬管理服务三大领域攻坚突破,筑牢夯实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区划地名、社会组织五项基础,建立完善领导带动、挂图作战、跨界融合、督考激励、宣传引导五项工作机制,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团结奋斗、实干争先,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奋力谱写烟台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贡献更多民政力量、展现更多民政担当。

  抓顶层设计。出台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摸清老年人和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底数,研究确定各类养老服务保障内容、范围、标准等,统筹谋划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抓招商引资。编制养老服务政策指引,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瞄准500强企业和养老行业头部领军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举办第八届中国·烟台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跟进做好泰康之家、德陪康养等重点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促成项目尽快落地。

  抓基本养老。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修订养老服务资金补助政策,持续开展“四心”服务,年内新增护理型床位1400张,完成适老化改造1500户、“安心居家”设备安装3000户,开展“爱心助浴”服务1万人次以上,提供“暖心过冬”床位1000张,“顺心助餐”日均服务1万人次以上。

  秉持“发动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方针,出台推动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积极培育多元慈善主体,健全慈善保障机制,畅通全社会参与公益慈善渠道,深入实施慈善组织倍增、慈善募捐拓面、社区慈善孵化、慈善项目提质、慈善主体赋能、崇善文化培育“六大行动”,加快构建参与广泛、阳光透明、规范高效的慈善体系,年内争取慈善组织数量增长20%以上、新增社区慈善基金50支以上。

  强化政校合作。依托高校的理论基础和人才支撑,探索建立慈善组织孵化基地、人才实训基地、项目实验室等阵地,助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资源整合。健全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列支专项资金支持社区慈善基金发展,鼓励引导多方力量参与社区公益慈善服务,加大典型宣传,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强化激励引导。探索建立慈善褒奖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爱心捐赠企业、捐赠个人、优秀慈善项目进行表扬,广泛开展“中华慈善日”宣传、“爱心捐助”等活动,推动慈善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坚持中心城区重点突破与全域整体推进相结合,统筹抓好公益性安葬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强力推动以骨灰寄存为主的市级公益性公墓芝罘地块和以墓穴式为主的莱山地块加快建设。在全市面上,积极推进县、乡、村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和改造,指导各区市加快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按照节约土地、生态优先原则,兴建以卧碑或符合标准立碑为主的节地生态安葬墓穴,给予一定奖补政策激励,引导群众实行节地生态安葬。深化移风易俗,年内将农村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全部轮训一遍,常态化组织公益性海葬和海葬公祭活动,广泛宣传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全力打造“礼安烟台”殡葬服务品牌。

  一方面,在常态化救助上下实功。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适时适度提高9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落实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政策主动告知、对象主动发现、信息主动公开“三主动”工作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救助保障范围,按时足额发放救助保障资金,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服务上求实效。认真落实“数据镇街”要求,加强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和应用,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关联事项“一网通办”和有关保障待遇“静默认证”,以及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困儿童保障“全省通办”“跨省通办”等工作,推动民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